今年4場敗仗,有3場「被逆轉」。
馬來西亞羽球男單一哥李梓嘉,在周四亞洲混合團體錦標賽對印度一戰,以21比18、13比21、23比25不敵帕諾伊;這一分失手是其中一個關鍵,大馬最後以1比4輸給印度,只能以B組副盟主的身分晉級8強叫陣中國。
值得一提,本次亞洲賽前4名直接獲得5月中國蘇州蘇迪曼杯的參賽資格,貴為衛冕冠軍,中國已自動晉級蘇杯。
李梓嘉。(本報檔案照)
從奈良岡功大開始
起航於1月10日的大馬公開賽(超級1000系列),李梓嘉在第一圈以1比2敗在日本新星奈良岡功大;「被逆轉。」
1月尾的印尼公開賽,李梓嘉在16強輸給香港的伍家朗,同樣「被逆轉」。
剛剛過去的周四晚上,李梓嘉不敵帕諾伊,同樣「被逆轉」;在大馬和印尼公開賽的間隙舉行的印度公開賽,李梓嘉在16強輸給中國的李詩灃,這一場李詩灃先贏第一局,李梓嘉第2局扳回來,但第3局以18比21告負。
體育項目上,羽球也是一個很奇妙的運動,兩個人或四個人交鋒,除了自身發揮,對手臨場之外,一場球打下來,決定輸贏的因素還得算上球館的風向、氣流、比賽用球等等客觀條件因素。
當然,考慮到一個公開賽一般上都是從星期二開始直至周日決賽,基本上每個球員每天都要打一輪,因此,可以以2比0贏對手,沒有人要打到第3局。
因為,進入決勝局意味著彼此重新站在同一個起跑線,很多時候,前面2局的贏輸因素,已不能在決勝局顯現。
其中一個關鍵點,是體力。
今年踏入第25歲的李梓嘉,體力上基本無需擔憂,可是,他的全攻型打法和球風,往往會給體力透支過度埋下伏筆,以致到第3局的時候,再也無法隨性和從容的打出一貫作風,變成綁手綁腳,處處受限。
這樣,隔網而立的對手,無疑是占據優勢的一方。
奈良岡功大。(新華社檔案照)
這個比率不低
4場敗仗中,有3場「被逆轉」,這個比率可不低,儘管今年4場敗仗的對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李梓嘉應該好好思考:這3場「被逆轉」的比賽背後傳達的一個訊息:是時候,變一變?
對於世界頂尖羽球員來說,適時在自身技術和戰術上做出一些必要的改變,一點都不遲。
李詩灃。(新華社檔案照)
改變自身打法
諶龍就是例子
以中國前奧運會男單冠軍諶龍為例,「中國龍」的絕活是「拉吊突襲」,即先跟對手拉一拉,吊一吊,然後在稍縱即逝的縫隙或機會,來一個快速突襲。
後來,中國羽球協會會長張軍邀請名帥李矛協助中國羽球隊備戰東京奧運會,李矛監督的其中一個球員就是諶龍。
一段時間過後,諶龍在一次新華社的採訪中透露,李矛在監督他的這段時日以來,就要求他在拉吊過後,加大進攻和殺球的力度。
這就是改變。
李梓嘉不妨自己再跟團隊認真研究,深入探討一道問題:是不是應該在堅守全攻型打法的同時,植入更多元素,例如加大防守寬度和密度?多一點對拉?多拍?多拉後場?以更多變的手段創造進攻機會?
重點是:每當自己進入球場準備比賽,不要僅僅抱著進攻、殺球、殺球、進攻的思維和意識?而是以一個風格多元和全面的李梓嘉出現?
伍家朗。(新華社檔案照)
球風別具一格
可以反其道而行
事實上,在世界羽壇上,李梓嘉的球風可說別具一格,因為很多名將(例如中國女單陳雨菲和何冰嬌),都是在堅守自身的風格而在世界羽壇取得一個立足點以後,才改進自己的進攻和殺球。
這說明,李梓嘉可以反其道而行。全攻型的特點肯定不能丟,但可以在其他細節和環節上,做出適當且對自身風格有添磚加瓦功效的改變。
球,在李梓嘉腳下,因為目前沒有一位專任教練,因此還是要靠自己好好思考,鞭策自己迎接新的內容和新的挑戰。
李梓嘉今年4場敗仗:
馬來西亞公開賽首圈
負 奈良岡功大(日本)21比13、17比21、19比21
印度公開賽(16強)
負 李詩灃(中國)11比21、21比14、18比21
印尼大師賽16強
負 伍家朗(香港) 21比16、20比22、13比21
亞洲羽球混合團體賽(小組)
負 帕諾伊(印度)21比18、13比21、23比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