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免簽能吸引多少中國遊客?

2023-12-14     邱真茗     反饋
1/3
初識新加坡,還是在21世紀初的電視節目中,那時候「新馬泰游」成為了無數中國人出境游、看世界的代名詞。

在人均工資只有幾百塊的日子裡,動輒1萬多元起步的新馬泰游(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也成為了有錢、有身份的名片。這種嚮往以及鄰里、同學之間的互相吹噓,讓我對新加坡有了籠統的認知。

「已開發國家」是我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在那時候我理解的發達,是新加坡人頓頓吃海鮮,以及超高的物價。

「地方小」是新加坡的另一張名片,新加坡國土面積還沒有上海浦東新區一半大,人口則和浦東新區差不多,可以說是地狹人稠。

我對新加坡第三個認知就是嚴刑峻法——「鞭刑」。當時,老師們常說,在國內看似不起眼的不文明現象,在新加坡可能就要遭受鞭刑。這種刑罰不僅會讓受罰者感受到皮開肉綻的痛苦,並會在身上留下終生恥辱的印記。

20年後的2023年,當我第一次踏上此前書本、網絡和口口相傳的新加坡時,感受了熟悉又陌生的味道。

當離開飛機艙門打開的那一刻,一股濕濕的、鹹鹹的味道撲面而來。進入邊檢區域,華裔工作人員操著南方腔的中文,引導每一位入境前往自助或人工邊檢區域,那一瞬間,我仿佛置身於某個中國南方沿海一線城市。

離開機場,我用Grab(類似東南亞「滴滴」)打上了一輛豐田車,前往市區。從機場到市區僅僅用時25分鐘,讓我深切感受到了新加坡的「小」。

市區高樓林立,玻璃幕牆格外耀眼,這裡無疑是發達的,但我感覺似乎回到了上海陸家嘴。當一座座高樓、一棟棟現代化建築在陸家嘴的爛泥地上拔地而起,二三十年的時間,上海似乎和新加坡已經沒有外在的區別——踏入知名的濱海灣金沙商場,宛如進入了上海國金商場。

真正體會到新加坡的「發達」,是在付款過程中。我去了一家華人常去的餐館用晚餐,結帳時發現,當地不僅可以使用本地貨幣和信用卡,中國人常用的支付寶、微信、銀聯卡也可以暢行無阻。每家餐館都擺放著幾台不同的POS機,對應著不同的在線金融支付機構。

金融行業的包容,只是這個國家多元化的縮影。漫步於街頭,可以感受到更多不同文化的氣息,恢弘的清真寺廟旁,緊挨著一座中國寺廟;海南雞飯店隔壁,可以是一家印度拉茶店;地鐵上,不僅可以聽到中文、英語,還能聽到馬來語的報站。

攝/陳亮

這種多元文化在汽車上也有著體現。眾所周知,東南亞是日系車的天下,新加坡也不例外。街頭隨處可見日系品牌的汽車,我在新加坡期間用Grab叫了幾次車,無一例外,來的都是豐田。據統計,日系車在新加坡占比超40%。

進入市區,尤其CBD,奔馳和寶馬兩大品牌就日漸多了起來,能占到新加坡汽車市場近20%的市場份額。要知道,在這裡買車成本很高,據媒體統計,一輛在中國用人民幣80萬元能買到的豪車,在新加坡要人民幣250萬元。

除了傳統日系和德系燃油車,在新加坡街頭也有一些新鮮血液。寶馬IX成為我在新加坡見到的第一輛電車。新加坡政府計劃在2040年前逐步淘汰燃油車,從2025年起將不再允許柴油驅動的私家車或計程車註冊。

在食檔附近,我還發現了一台純電的比亞迪ATTO 3駛過。官網顯示,這款緊湊型SUV的最低售價是17.38萬新元(約合人民幣93.08萬),價格是國內的五倍多。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