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深夜為啥要打更,安靜睡覺不好嗎?古人的智慧令人折服

2024-10-20     花峰婉     反饋
4/4
除此之外,凡是官府或民間的各類緊急事情,更夫也要負責傳達。

譬如水旱災害,更夫要在打更的同時,高聲播報相關情況。

如果哪戶人家走失親人,也少不了求助這些"夜行者"。

畢竟在通訊不發達的古代,更夫往往是夜晚信息傳遞最快捷便利的渠道。

由此可見,古人並非讓更夫們敲敲打打、吵吵鬧鬧取樂,

而是賦予了他們極其重要的社會職能。

每逢災禍,更夫都要挺身而出;每個夜晚,他們都在守護百姓的安康。

承擔了如此重任的更夫,其社會地位卻並不尊崇。

浮沉千年,守夜人的身世之謎

儘管更夫職責重大,但在古代社會,他們的處境可謂一言難盡。

自從從官府體系中分離出來,更夫就開始走向社會底層。

到了明代,他們的身份甚至與乞丐無異。

清朝稍有回升,卻也不過是個最低級別的捕快而已。

究其原因,這與社會地位和觀念息息相關。

在古代,讀書人自視甚高,視手工、服務等體力勞動為低賤之舉。

更夫雖說是官府兼職,但在世人眼中,他們無非就是拿著木棍滿街跑的粗人。

所以,去當更夫的多是窮苦人家,因為生計所迫,才不得不寒窗苦讀這門手藝。

一些鄉村,甚至靠百姓輪流值班,根本就沒有報酬可言。

正是這些飽受歧視、地位低下的勞動者,

默默守護著萬家燈火下的好夢,演繹著一幕幕悲歡離合。

比如,明末清初時,不少地方盜賊猖獗。

許多更夫平日本分巡邏,看到可疑情況立即大聲疾呼,

甚至二話不說便與盜賊拼個你死我活。

又比如,天災人禍時,更夫從不退縮。

無論是提醒百姓防患未然,還是積極營救傷員,他們總是沖在最前面。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許多更夫倒在了自己的崗位上,鮮血灑在古城的青石板路……

消逝的絕唱,重新認識"打更文化"

歲月如梭,當年守望相助的打更聲,早已湮沒在時光的縫隙里。

隨著近現代各類鐘表的出現,遍布大街小巷的更夫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紛紛謝幕退場。

直到上世紀50年代,隨著新中國的誕生,

打更這一行徹底成為歷史,步入博物館、影視劇中。

但這並不意味著,打更文化失去了它的意義。

相反,它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遺產。

透過一聲聲木魚、銅鑼敲響,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時間的印記,

更是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希望夜晚萬籟俱寂時,有人為自己遮風擋雨;

希望晨光熹微時,有人為自己的安寧負重前行。

如今,留存在各地的鼓樓、更樓已成為"網紅打卡地",吸引著數不清的中外遊客。

在這些古樸典雅的建築面前,當年更夫的身影仿佛重現眼前,聲聲入耳。

我們無需再依靠木魚報時,但那份甘於奉獻、樂於助人的情懷,卻永遠值得銘記。

結語:

打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精妙創造,更是歷史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明珠。

它把整個古代社會連接在一起,喚起人們心中最質樸的情感。

打更,不只是個簡單的職業。

它承載著中華文明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豐富了我們的歷史,涵養了我們的心靈。

古已逝,今猶在,吾輩當自強。

讓我們從那些默默無聞的更夫身上,汲取繼續前行的力量,

用我們的雙手,共同守護這個美麗的夜晚。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參考信息:

陝工網2023年11月7日發布的《漢代銅焦斗》

中國新聞網2023年09月02日發布的《安徽屯溪打更人談千年老街的「歷史味」》

中國青年報2022-02-09《湖南嶽陽汴河街:「打更人」敲出十五年「零火災」》
奚芝厚 • 112K次觀看
舒黛葉 • 26K次觀看
奚芝厚 • 4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福寶寶 • 43K次觀看
奚芝厚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喬峰傳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3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舒黛葉 • 34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6K次觀看
花峰婉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15K次觀看
舒黛葉 • 8K次觀看
奚芝厚 • 2K次觀看
呂純弘 • 5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2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13K次觀看
舒黛葉 • 22K次觀看